据悉,当地时间2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闭幕式上,COP30主席宣布通过新的有关气候行动的总体协议,协议呼吁各国“主动”应对气候变化,加速气候行动。

尽管协议在增加对贫困国家的气候适应资金方面取得进展,但在化石燃料方面则产生了巨大分歧。

本次COP30峰会的核心争议无疑聚焦于化石燃料的未来。超过80个国家组成的联盟,包括欧盟、英国及多个气候脆弱国家,共同支持巴西提出的化石燃料“过渡路线图”提案,旨在为全球摆脱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设定明确路径。英国等国更联合致信,明确反对接受任何不包含淘汰化石燃料计划的最终协议。

然而,该动议遭到了主要化石燃料生产国的坚决抵制。以沙特阿拉伯为首,包括俄罗斯、印度在内的产油国联盟,反对在协议文本中纳入任何针对化石燃料的专门表述。法国环境部长巴布特(Monique Barbut)向媒体指出,协议关键内容遭到产油国以及许多新兴国家的联合阻挠。

激烈的博弈最终以一项妥协告终。正式协议仅“承认”了此前达成的向化石燃料过渡的共识,但所有具体表述均从正文中删除。作为打破僵局的方案,东道主巴西宣布将自行启动一项关于能源转型的倡议,供意愿国家签署。然而,这一安排被普遍视为效力大减的折中方案,其脱离了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主协议框架,法律效力和执行范围均大为减弱。

核心分歧点化石燃料的过渡条款,一度引发现场程序性混乱。在COP30最终会议上,哥伦比亚、巴拿马和乌拉圭等拉美国家多次提出程序性质疑与实质反对。

哥伦比亚谈判代表指出,化石燃料是全球变暖的主要排放源,任何忽视科学事实的协议都无法接受。她强调,在气候否认主义主导下强行形成的共识是“失败的协议”,并批评其早期发言未被正式记录。

由于程序争议,会议一度暂停约一小时进行磋商。复会后,主席宣布已通过的决定维持有效,但同意相关议题可在六个月后的中期会议上重新提出。

本届COP30峰会虽汇聚了190余国代表,但关键参与者美国的再度缺席成为焦点。在特朗普政府正式启动退出《巴黎协定》程序后,美国未派出官方代表团。峰会尾声之际,特朗普政府进一步宣布开放美国沿海新区用于油气钻探,强调此举旨在保障经济进步,这一决定与会议主旨形成鲜明反差。

有分析人士担忧美国的政策转向可能产生更广泛的负面效应。埃克塞特大学杰西·亚当斯(Jesse Adams)博士表示:“随着美国气候领导力的退场,未来全球气候行动或将更多依赖于‘意愿联盟’及产业联盟的推动,而非建立在统一的全球框架之上。”

尽管最终协议要求富裕国家在2035年前将气候资金增加两倍,但分析师指出,在美国政策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这一资金承诺的落实前景存疑。

中国煤炭资源网出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Ctrl+回车 发表评论

empty无内容
点赞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