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AP:全球主要排放交易体系正在加速整合
- 国际
- 市场
- 碳
- 排放交易
中国煤炭资源网字数 1092阅读数4
近日,国际碳行动伙伴组织(ICAP)发布的《2025年全球碳市场进展报告》及专题简报引发行业关注。报告显示,二氧化碳移除(CDR)技术正从自愿市场加速向合规碳市场渗透,成为全球主要排放交易体系(ETS)制度设计的核心议题。这一转型既反映了碳减排技术的突破,也暴露出各国在气候政策路径上的深层分歧。
据ICAP报告,目前全球ETS中实际应用的CDR项目仍以自然类碳汇为主,包括造林、再造林、湿地修复及蓝碳等。澳大利亚、中国、韩国、加拿大、新西兰和魁北克等国已将此类项目的减排单位纳入ETS抵销机制。例如,新西兰就通过将林业活动直接生成可交易配额(NZUs),实现了碳移除量与主体市场的完全融合。
工程类CDR(如BECCS生物质能碳捕集封存、DACCS直接空气碳捕集)的合规化进程则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化。英国成为全球首个明确政策时间表的国家,其计划自2029年起将工程类CDR纳入UK ETS,并设定200年储存期的严格标准。这一制度设计采用了“供应方责任+缓冲池”的机制,通过总量控制而非企业配额限制来管理反转风险,被视为欧盟、韩国等市场的重要参考模板。
全球ETS在CDR纳入机制上也呈现出显著分歧。澳大利亚与新西兰采取完全开放模式,允许企业无限量使用CDR履约;而加州、中国、韩国和魁北克则实施严格配额限制,通常仅允许4-10%的履约比例。加拿大联邦OBPS体系更为宽松,CDR使用比例上限达75%。英国另辟蹊径,通过控制供应总量而非企业端使用比例来管理市场。
这种制度差异反映出各国在气候策略与技术成熟度上的权衡。《全球航运业绿色转型报告》分析,航运、钢铁、水泥等难减排行业在2030年前难以实现完全脱碳,迫使ETS体系必须为这些行业创造合规空间。而工程类CDR因其永久性优势,成为抵消剩余排放的关键路径。
在合规市场制度探索的同时,自愿碳市场(VCM)已率先开启CDR商业化。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CDR交易量达1548万吨,创历史新高。技术路径上,生物质能碳捕集封存占据签约量的90%,生物炭(BCR)在交付端表现突出,占比达89.4%。
资本流向显示,工程类CDR正成为投资热点。尽管当前成本高昂(直接空气碳捕集约600-1200美元/吨),但微软、Stripe等企业通过长期采购合同推动技术规模化,自愿市场信用评级机构也上调了工程类CDR的评级权重。
ICAP报告强调,未来十年CDR的质量、规模与制度设计将决定ETS的竞争力。欧盟正在推进“永久性CDR”框架,韩国、加拿大亦在制定类似政策。随着2030年净零目标逼近,自然类与工程类CDR的整合已从技术选项上升为战略任务。
据《全球碳市场进展报告》统计,截至2025年1月,全球已有38个ETS系统实施,覆盖超10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新兴经济体如巴西、印度、智利等国的加入,进一步加剧了制度竞争的复杂性。在这场绿色经济竞赛中,CDR与ETS的深度融合不仅关乎气候政策成效,更将成为各国抢占全球低碳产业制高点的关键。
当前,全球碳市场正站在CDR制度化竞争的起点。从自愿市场的早期探索到合规体系的规则构建,技术、资本与政策的互动正在重塑气候治理的底层逻辑。如何平衡环境完整性、市场效率与技术可行性,将成为决定未来碳市场格局的核心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