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暖作为民生保障的重要环节,其能源结构转型在“双碳”目标驱动下正加速推进。目前,2025年冬季供暖季已全面开启,从政策导向到技术实践,从市场布局到区域探索,我国供暖能源清洁化呈现出多维度的发展趋势。

据中国城镇供热协会发布的《中国城镇供热2024年度发展报告》披露,截至2024年底,我国北方地区供暖总面积已达252亿平方米,其中清洁供热面积占比超过83%,覆盖了88个试点城市,带动社会资本投入超4000亿元。

这一数据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

政策层面,顶层设计为清洁供暖提供了明确方向。自2017年《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发布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超千亿元支持清洁取暖改造,地方则通过补贴电价、优化热价机制等措施,推动清洁供暖从试点探索走向规模化推广。2025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能源保供视频会议,强调“加快工业余热、可再生能源等城镇供热中的规模化应用”,并给予资金支持。

典型地,陕西省发改委发布的通知进一步要求热电联产企业严格落实“以热定电”管理,确保民生用热稳定供应,同时将电煤库存可用天数提升至20天以上,夯实清洁供暖的能源基础。这些政策不仅强化了传统能源企业的保供责任,也推动了清洁能源在供热领域的渗透。

技术路径上,多元化清洁供暖技术正在加速落地。电能供暖中,光伏、风电与热泵的结合成为亮点。2025年北京市“煤改电”用户超137万户,冬季采暖用电负荷占比达45%,通过峰谷电价补贴政策,居民采暖成本显著降低。

地热能开发方面,山东东营、陕西西安等地投运多个地热供暖项目,采用“取热不耗水+无压回灌”技术,能耗降低30%,覆盖1480万户家庭。

与此同时,生物质能供暖也在加速崛起。截至2023年底,我国生物质清洁供暖面积已达3亿平方米,预计到2030年将突破10亿平方米。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通过抽汽供工业用热、循环水供居民用暖的方式,年替代标煤32.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6万吨,为周边工业园区和居民提供了稳定的绿色热源。

区域实践层面,差异化探索特征显著。青岛构建了“天然气+海水源+地源+生物质能+空气源”多能互补体系,清洁能源供热面积占比达43%,其中燃气锅炉替代燃煤锅炉后,年减排二氧化碳85万吨。

据中能传媒研究院分析,我国工业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三分之二以上,其中低品位余热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不足30%。济南“聊热入济”项目通过工业余热输送,支撑关停54台分散燃煤锅炉,保温效果提升30%。咸阳依托关中地热田,开发二次换热技术实现地热利用与回灌,供暖效率与环保性双提升。

当前,低碳供热技术应用范围仍受限,部分区域因资源禀赋差异,技术路径选择需因地制宜。例如,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供暖时间短,集中供暖管网经济性差,更适合采用分布式热泵或小型集中式电锅炉。

此外,配套机制体制的不完善,也制约了清洁供暖的进一步推广。对此,自然资源保护协会能源转型高级项目主管黄辉建议,应构建以市场机制为主、补贴为辅的政策体系,针对不同技术环节实施精准补贴,如热泵供热项目的电价优惠、光热项目初始投资补贴等。

未来,清洁供暖将向智慧化、集成化方向深化。报告建议构建“源、网、站、户”一体化智能调控体系,推动供热节能降耗由“量变”转向“质变”。随着《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要求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8%,以及“光储直柔”技术在建筑领域的推广,清洁供暖与可再生能源的耦合将更加紧密。

中国煤炭资源网出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Ctrl+回车 发表评论

empty无内容
点赞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