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与能源转型加速的背景下,我国天然气增产成为行业核心关切。近年来,煤岩气作为一种新兴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正逐渐成为填补煤层气开发瓶颈的“新蓝海”。

据悉,煤岩气的发现是煤层气开发陷入瓶颈后的“意外之喜”。自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开始攻关煤层气开发,但由于浅层煤层中游离气少,主要依靠吸附气解吸,单井日产量低,经济效益差,煤层气始终未能成为天然气增长的主力。

2024年,我国天然气产量从2000年的300亿立方米增至2400亿立方米,主要依靠常规气、致密气和页岩气,煤层气的贡献相对较小。

而深层未受构造抬升破坏的煤层中保留了大量游离气,无需排水降压即可开采,单井产量和储量丰度远高于浅层。这种资源就是“煤岩气”,其发现填补了煤层气之外的资源空白。据估算,我国石炭-二叠系、侏罗系两套含煤地层中的煤岩气资源量可能达30万亿立方米,堪称天然气领域的新希望。

传统理念认为,埋深超过1500米的煤岩因埋深大、含气量低、开发成本高,是天然气开发的“禁区”。与煤层气相比,煤岩气需要通过储层改造,提升储层连通性才能实现长期有效开发。

但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以及新新理论的提出,我国煤岩气的开发利用紧张迅速。截至2024年底,我国累计实施煤岩气专层水平井超过300口,全国累计探明地质储量5968亿立方米。

11月1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邹才能介绍,截至2025年10月,全国煤岩气累计探明地质储量已突破7000亿立方米,2024年产量达27亿立方米,预计2025年将跃升至40亿立方米。

在我国天然气总产量从2000年的300亿立方米增至2024年的2400亿立方米、跃居世界第四的大背景下,我国“煤岩气”勘探开发已呈现出“多点突破、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

据中国石油煤岩气重点实验室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煤岩气地质资源量可达50万亿立方米,这是一个数十万亿方级别的“新粮仓”。其中鄂尔多斯盆地资源量超25万亿立方米,四川、塔里木、准噶尔、渤海湾和吐哈等盆地均具备高效勘探开发的坚实资源基础。目前,中国石油已在鄂尔多斯盆地探明3个千亿方级大气田,建成首个百万吨级深层煤岩气田——大吉煤岩气田。

按照当前勘探开发节奏和生产规律,到2035年我国具备300亿立方米以上生产潜力,约占天然气规划产量增量的60%,将是天然气的重要战略接替。

尽管煤岩气生产成本低、产量高,具备经济开发价值,但要实现规模化开发,还面临工程技术适配性、资源评价深化、矿权协调等现实问题,需要进一步凝聚行业共识,为煤岩气规模化勘探开发、加快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为此,中国科学院院士指出,在推进煤岩气开发思路上,应综合勘探、分步开发,依托全油气系统理论,统筹规划煤岩气、煤层气、致密气开发布局。随着技术突破与政策完善,煤岩气将成为我国天然气增产的核心力量。

中国煤炭资源网出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Ctrl+回车 发表评论

empty无内容
点赞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