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光伏行业作为新能源领域的先锋,本应蓬勃发展、前景光明,然而近年来,光伏行业却深陷“内卷”泥沼。

光伏行业内卷现象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政策层面看,早期政策红利吸引了大量资本涌入,企业盲目扩张产能。相关数据显示,2021-2024年期间,我国光伏相关企业注册量持续攀升,2024年已注册的光伏相关企业数量可观,新增产能不断上马,仅2025年上半年,光伏产业各主要制造环节扩产项目数量近百个,超60个项目签约或开工。

市场需求方面,虽然全球和中国光伏年新增装机及增速均保持增长,但生产规模上升速度更快,导致供需错配。

以2024年为例,国内光伏新增装机量近1.4亿千瓦,同比增长23.71%,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预计达5.2亿千瓦,然而产业链主要环节产量同比增长均超过30%,各主要环节产品价格有不同程度的下滑,最高超过40%,这直接引发了激烈的价格竞争。

内卷给光伏行业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企业层面,价格战愈演愈烈,部分光伏组件售价已跌破成本线,超七成企业预告亏损,行业盈利水平持续走低。企业为抢占市场不惜牺牲利润,忽视技术研发和产品质量,长期低价出口还可能触发他国反倾销措施,威胁全球市场拓展。

从产业链各环节来看,多晶硅库存高企,价格承压,9月多晶硅社会库存总量预计达44-45万吨,尽管部分企业计划减产,但整体产量仍高于下游需求;组件环节面临订单不足、成本高企的挑战,近期组件需求再度下降,海外市场囤货结束回归平淡,国内分布式项目迅速减少,集中式项目增长也不及预期。

面对内卷困境,行业内作出了诸多努力。政策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密集表态,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从“普惠扶持”向“精准调控”转变,通过产能预警、标准升级、绿证衔接等机制优化产业结构。2024年发布的《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将N型组件效率门槛提升至25%,同期“领跑者计划”通过技术标准限制和央企集采导向,推动1.5亿千瓦低效产能出清。

企业层面,光伏企业可聚焦技术迭代,构建差异化竞争力。当前,TOPCon虽占据主流,但理论效率上限接近瓶颈;BC技术凭借更高组件功率和更优外观设计,在分布式市场快速渗透;钙钛矿叠层技术成为下一代技术焦点,头部企业已推出钙钛矿叠层组件,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迈向产业化。此外,企业还致力于优化产能布局,通过产能“出海”规避贸易壁垒,争取新兴市场增量需求。

尽管行业内作出了诸多反内卷努力,但仍面临一些挑战。技术创新方面,光伏电池技术路线之争激烈,PERC、TOPCon、HJT等技术路线各有优劣,未来技术路线的差异性可能愈发多样化,所有现有的光伏电池技术都可能是过渡性技术,这给企业的技术投入和研发方向带来不确定性。

国际市场方面,欧美“碳关税”和贸易壁垒加剧,全球光伏产业本土化趋势加速,我国光伏产业全球竞争面临巨大挑战。

同时,国内市场在电站开发、安全稳定运行和经济性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光伏发电资源底数不清、规模化开发用地用海协调难度大、系统支撑调节性资源不足、各地新能源入市政策差别较大等。

11月12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执行秘书长刘译阳在朋友圈发文称,“我们牢记总书记的要求,在相关部委的坚强指导下努力推进行业自律和‘反内卷’工作,从供需两端共同发力,市场化法制化地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我相信,有中央的坚定指导支持,行业企业的协调配合,相关工作一定会成功,光伏行业不走出内卷式恶性竞争我们誓不罢休。”

光伏行业的“反内卷”之路任重道远,但只要行业内各方共同努力,坚持技术创新、优化产能布局、加强政策引导,就一定能走出内卷困境,实现光伏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煤炭资源网出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Ctrl+回车 发表评论

empty无内容
点赞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