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持续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 2027年实现智能场景全覆盖
- 政策
- 观点
- 山东
- 煤炭
中国煤炭资源网字数 1501阅读数7
煤炭行业智能化是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山东作为我国重要能源基地,智能化建设也在不断推进。
山东省能源局等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一系列文件,明确煤矿智能化建设的推进方向与工作目标,为转型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2020年12月由山东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等13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全省煤矿智能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就明确到2025年智能化开采产量达90%以上,建成100人以下少人矿井。
为实现2025年目标,山东省制定了分阶段的推进路径:2021年要求省属煤矿、120万吨/年以上大型煤矿、高瓦斯及煤与瓦斯突出煤矿实现智能化开采,智能化开采产量达到65%以上;2022年进一步扩大至90万吨/年以上煤矿,建成智能化采煤工作面100个以上,智能化开采产量提升至75%以上;2025年则要求全省煤矿完成智能化改造,建成一批100人以下少人智能化矿井,形成涵盖技术规范、标准体系的完整智能化生产管理体系,最终达成智能化开采产量90%以上的目标。
2024年6月,山东省能源局发布《推动全省煤矿大规模设备更新加快实施“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的工作方案》。坚持统筹布局、系统规划,鼓励先进、淘汰落后,数智引领、因地制宜,科学提出发展目标。到2024年底,全省煤矿全部建立设备动态更新改造台账,所有正常生产煤矿达到智能化建设验收标准要求。到2026年,全省煤矿设备更新形成长效机制,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智能化工作面常态化运行率达80%以上,煤矿井下人员较2023年减少10%以上。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8月初,山东省77处正常生产、建设煤矿中,有67处建设了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共计建设180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累计减少井下作业人员2万余人。
今年5月份,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先后印发《关于加快人工智能赋能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推进方案》与《关于支持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从应用推进与产业支撑两方面,全面布局人工智能发展,构建形成富有特色、彰显优势、深度融合的人工智能赋能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两文件同样适用煤矿等矿山领域。
截至目前山东省煤矿智能化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已形成覆盖全省的智能化体系,并在政策支持、技术突破和示范引领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
据大众日报11月12日报道,近日,山东省能源局与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山东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快人工智能赋能煤矿领域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2027年实现全省煤矿人工智能场景全覆盖、煤炭智能化开采产量占比超95%的目标。很明显,最新方案均延续并强化了智能化目标要求。
围绕智能化转型核心诉求,《方案》聚焦智能化建设,明确以“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为核心导向,升级智能采掘装备体系,扩大井下巡检、井筒检修等危险岗位机器人应用范围,构建全流程安全高效生产模式。聚焦AI基础支撑,提出构建“专用网络+算力设施+行业数据集+垂直大模型”的全链条支撑体系,实现全省煤矿AI系统集中管控。聚焦场景深化应用,提出重点推动AI技术在智能防控、灾害预警、设备运维和知识应用四大领域的深度渗透。
为确保转型任务稳步落地,《方案》设定了清晰的“三步走”推进时间表,明确到2025年实现煤炭智能化开采产量占比90%,培育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智能化标杆煤矿;2026年完成省属及重点市属煤矿关键区域人工智能场景建设,形成区域性示范效应;2027年全面达成全省煤矿AI场景全覆盖,智能化开采产量占比突破95%,危险繁重岗位智能装备与机器人替代率实现质的提升。同时,明确“体系建设+人才支撑+资金扶持”三大保障举措,通过健全标准规范体系、培育复合型技术人才、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形成多方协同推进格局,通过“试点先行—标准提炼—规模复制”的路径,为全国煤矿智能化提供可借鉴的“山东经验”。
上述政策形成了“目标-路径-保障”的闭环体系,推动山东省煤矿智能化建设从“重点突破”向“全面推进”转变,旨在通过智能化技术减少井下作业人员、提升生产效率、保障安全生产,助力煤炭行业转型升级。
从方案具体内容可以看出,山东省煤矿智能化建设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通过政策引导、技术突破和示范引领,正引领煤炭行业向智能化、安全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