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30大会召开 全球气候治理进程进入深水区
- 可持续性
- 国际
- 宏观
- 碳
中国煤炭资源网字数 1453阅读数6
据新华社消息,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30)于2025年11月10日在巴西北部城市贝伦拉开帷幕,五万多名代表共同探讨全球气候治理的未来走向,会议按计划将持续至11月21日。
恰逢《巴黎协定》签署十周年,既是检验各国气候承诺的“十年大考”,也是避免全球温升突破1.5℃临界点的最后窗口。但近年来,地缘政治冲突、单边主义抬头与气候资金缺口,正将治理进程拖入深水区。
十年中,全球气候治理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挑战也日益严峻。根据《巴黎协定》,各国需定期更新国家自主贡献(NDC) 目标,以逐步提高减排力度。但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最新报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23年创下历史新高,若按当前各国提交的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执行,本世纪末全球升温将达2.5℃至2.9℃,远超《巴黎协定》设定的1.5℃安全线。
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已提交2035年NDC目标,承诺温室气体绝对量减排10亿至15亿吨,风电和太阳能装机容量增至36亿千瓦。但全球范围内,提交新版NDC的国家中,仅有不足三分之一达到1.5℃温控路径所需的减排强度。
除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更新外,气候融资也是此次会议的关键议题之一。据世界银行数据,发展中国家每年需要数千亿美元的气候资金用于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以及推动绿色转型。2009年哥本哈根大会上,发达国家承诺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气候资金,但直到2022年才勉强达标,且其中贷款占比超60%,赠款不足40%。
发展中国家代表在会前联合声明中指出,当前资金规模仅能覆盖非洲国家适应需求的10%,而损失与损害基金至今未建立有效运作机制。
据国际气候融资追踪组织统计,2023年发达国家提供的气候资金仅为约830亿美元,且资金分配存在不均衡问题,部分最不发达国家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获得的气候资金相对较少,难以满足其应对气候变化的迫切需求。
在会议现场,巴西环境部长玛丽娜·席尔瓦直言:“我们需要的不是承诺的堆砌,而是行动的量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进一步激化——美国、欧盟等虽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却拒绝为发展中国家损失与损害基金提供充足资金;印度、南非等国则强调,历史排放责任未清算前,无法接受更激进的减排时间表。
据世界银行测算,到2030年,发展中国家每年需要1.7万亿美元气候投资,但目前公共资金与私人资本的缺口仍高达80%。对此,中国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呼吁:“必须建立透明、可追溯的资金流动机制,避免气候融资成为地缘政治工具。”
目前,全球气候治理情况不容乐观。一些发达国家在减排行动上进展缓慢,甚至出现退步现象。部分发达国家在能源政策上仍依赖传统化石能源,未能有效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导致其碳排放量居高不下;而发展中国家在推动绿色转型过程中,面临着技术、资金等诸多限制,需要国际社会给予更多支持和帮助。
本次会议的举办地贝伦位于亚马孙雨林入口,巴西总统卢拉借此将雨林保护推上核心议程。科学警告称,若毁林超过25%,雨林将触发不可逆的“草原化”。对此,巴西提出“贝伦宣言”,要求发达国家为森林保护提供直接财政支持,并推动建立跨境生态补偿机制。
中国代表团在会议首日明确表态,将支持巴西推动大会取得成功,并强调“目标的实现需要有利国际环境”。过去十年,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增长超12倍,占全球三分之一以上,同时通过“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国际联盟,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低碳技术转移。
但中国同样也面临着挑战,减排之路仍需逐步推进。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就指出:“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在未达峰阶段考虑碳减排,相当于‘两步并作一步走’。”
此次贝伦大会,巴西作为主办国,积极推动会议取得务实成果,提出了多项建设性倡议;越来越多的国家、企业和民间组织也已经认识到气候变化的严峻性,正积极采取行动、推动绿色发展。站在全球气候治理的关键节点上,尽管挑战重重,但只要国际社会能够加强合作、凝聚共识,切实履行承诺,加大对气候融资的支持力度,提高各国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雄心,就有可能在全球气候治理的深水区中破浪前行,为人类创造一个更加绿色、可持续的未来。